提起瓷砖空鼓、脱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外墙砖脱落。其实,相对外墙掉砖,室内掉砖也同样不可小觑。装修一两年的房子,突然出现墙面空鼓、瓷砖脱落,不仅会损坏家具,带来返工难题,而且还会对家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其实很多瓷砖问题的出现与粘结材料的使用有很大关系。目前大部分家庭装修仍使用水泥贴砖,水泥作为主要粘结材料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瓷砖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水泥粘结的传统施工也出现了各种弊端。
瓷砖胶(也称之瓷砖粘结剂)作为水泥砂浆贴砖的替代产品,已经逐步得到人们认可;虽然现有的瓷砖胶产品品质已经很稳定,但在施工中还是会遇到偶尔的空鼓和瓷砖脱落现象。
通过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原因集中在以下15点
1/瓷砖胶选择不当。
对于玻化砖等吸水率低或尺寸较大的瓷砖,一定要选用高性能瓷砖胶。通常,瓷砖胶需要根据应用环境和瓷砖种类来选择,只有选对产品才能保证铺贴质量。
2/基面刚性不能满足瓷砖安装要求。
比如,瓷砖胶要求薄贴,而现在的大多数墙体平整度是达不到要求的,还有像轻质隔墙存在变形也容易出现该问题。
3/瓷砖或石材背面未清理干净,有灰尘或脱模剂等影响粘结强度的物质。
有时,这种白色粉末也可能是氧化镁和碳酸镁,它是是一种耐高温的白色粉末,一般陶瓷厂窑炉烧地砖是最高温时达1200多度,这时瓷砖胚底已经接 近融化(这表述可能不准确,但这时砖胚是软的),这时为了避免砖胚和窑炉的棍棒粘黏,就利用氧化镁和碳酸镁耐高温的特点,在砖胚进窑炉之前,在胚底刷上一 层氧化镁浆,起到隔离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在高温的窑炉中,砖胚和棍棒粘黏。
4/大型瓷砖未做背涂,或背涂不符合要求,导致面材和瓷砖胶未形成有效粘结。
5/瓷砖胶用量不足,铺贴后不能形成满粘。
6/瓷砖铺贴后没有进行揉压,导致没有形成有效粘结。
7/对于容易产生振动的基面,如果瓷砖铺贴后用橡皮榔头敲击过猛,会引起瓷砖松动。
8/基面未能找平,瓷砖胶厚度不均匀,导致瓷砖胶干燥过程中引起的收缩不均匀性较大,从而引起局部空鼓。
9/瓷砖胶涂抹厚度过大,造成瓷砖胶干燥过程中收缩大,形成空鼓。
10/ 瓷砖胶梳理条纹后,未及时将瓷砖铺贴到位。瓷砖胶的开放时间已过,从而引起空鼓和脱落。
11/瓷砖胶搅拌不均匀或未按规定搅拌,比如加入水泥,引起瓷砖胶性能不稳定,容易造成粘结力弱,形成空鼓或脱落。
12/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未采取保护措施,或者材料温度过高或过低且勉强施工。
13/未按规定设置膨胀缝,因内部应力造成瓷砖脱落。
14/在基面伸缩缝上直接铺贴瓷砖,因基面结构伸缩造成瓷砖脱落。
15/养护期间未对完成面进行有效保护,养护期间的瓷砖受到压力、冲击和外力振动。
以上15个问题在瓷砖铺贴过程中极易出现,这是材料本身的特性造成的,我们来分析一下铺贴材料的组成:
普通瓷砖胶:
高粘结力瓷砖胶:
可以看出,瓷砖胶(粘结剂)主要组成还是水泥沙子+纤维素(增加保水性)+少量胶粉(增加水泥砂浆之间粘结力),其本身并没有解决瓷砖与水泥砂浆之间粘结的问题!
为什么呢?
国家在关于瓷砖的密度横梁指标,不是通过检查瓷砖密度来体现,主要是通过瓷砖吸水率来进行鉴别和判断。瓷砖的密度越大,对应的吸水率会越低;相反密度越小,其吸水率大。
瓷砖吸水率
陶质砖>10%≥炻质砖>6%≥细炻质>3%≥炻瓷质>0.5%≥瓷质砖。
吸水率: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产品理化性能越好,越不易因气候变化热胀冷缩而产生龟裂或剥落。
从上面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瓷砖的吸水率越低的瓷砖密度越大,也就是瓷砖背面的毛细孔不仅非常少而且非常小。瓷砖胶(粘结剂)混合好后的泥浆分子基团直径大于瓷砖毛细孔故很难渗透到瓷砖背面的毛细孔里,也就不能形成很好的拉伸力,也就出现瓷砖整片脱落的现象了!
总结
传统的瓷砖铺贴工艺是利用泥浆渗透到瓷砖背面的毛细孔,干硬后形成粘力,从而达到铺贴效果。而现在的瓷质砖由于吸水率低,背后毛细孔非常少,如果还利用原来的铺贴工艺,难免会造成粘力不够形成脱落的情况。